• 服务邮箱 msc@ssjst.cn

  • 微信号码 ssjst-news

人工智能资讯

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核心动能。

         河北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算力资源充足,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我省独特优势,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注入持久动能。

         强化算力基础设施支撑,夯实人工智能发展底座。加快智能算力建设,提升算力网络传输效能,加大对智能算力高效利用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算力调度平台建设,实现多云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促进算力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持续推进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支持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配套绿电消纳和网络传输设施,加强绿电与算力结合,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将绿电优势转换为算力发展优势。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工程,在张家口、廊坊等地集约化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普惠性算力服务。

         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培育多元人工智能创新主体,持续加强基础研究,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支持省内高校加强AI学科建设,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垂直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专注于开发行业专用的AI算法、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成为AI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大模型孵化与行业应用,建立领域开放平台。聚焦钢铁、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及AI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培育孵化行业应用大模型。探索建立省级工业数据、医疗数据、交通数据等特定领域的“数据空间”或开放创新平台,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通和价值释放,为AI模型训练提供“燃料”。

         推动人工智能与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应用示范标杆。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赋能各产业,构建产业智能协同平台。推动钢铁行业大模型应用向智能体应用转变,以智能体赋能钢铁生产全流程,实现从单点智能向整体智能的跨越。重点在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智能工厂示范点,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感知与智能决策。支持龙头企业构建产业要素智能协同平台,形成人机协同、自动流转的智能生产网络。引导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利用AI技术进行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临床试验设计,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扩大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范围,构建覆盖全省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农业,提升特色产业品牌价值。推广基于AI技术和卫星遥感的智能灌溉、病虫害智能识别与预警、作物长势监测等系统,实现节水、节肥、减药、增产。以人工智能赋能现代服务业,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整合全省各地文旅资源,开发推出AI虚拟导游、个性化行程规划、沉浸式体验项目等,提升游客体验,增强文旅产业竞争力。借助河北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在廊坊、保定等地建设智慧物流枢纽,利用AI算法优化仓储管理和干线运输调度,打造全国智能物流新高地。

         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生态,激发人工智能发展活力。抓住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合作。深化京津冀AI产业链协同,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承接北京溢出的AI创新资源,加强与天津在智能港口、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创新应用场景。鼓励河北企业加入京津主导的AI产业联盟和创新平台,推动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应用转化。支持雄安新区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和AI创新策源地,支持张家口、保定、廊坊、唐山等地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建设各具特色的AI产业园区和应用示范区。

          完善政策与人才保障,优化AI产业发展环境。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环境营造等多维度发力,完善政策与标准体系,优化AI产业发展路径。加强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网络安全保护等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制定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安全伦理等领域的地方性标准和法规。优化针对AI芯片、算法算力、工业软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专项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明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重点领域,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着眼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坚持引育并举强化人才支撑。实施专项人才计划,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科学家和产业高端人才来河北创业就业。深化校企合作,推动省内高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与产业界共建人工智能学院、人才培养基地,推广“校内导师+校外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格局,确保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让“AI+行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竞相涌现。构建企业员工人工智能技能培训体系,开展分类别、分层次的人工智能应用技能培训,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

来源:河北日报丨作者:张春英,系华北理工大学教授 

联系邮箱

coo@ssjst.cn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微信咨询